2009年,钦州市浦北县绿源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正式登记成立,在册社员已达203人。2024年建成浦北县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构建起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一条龙”式的高效服务,其中,育秧中心单季育秧能力达2000亩;烘干中心面积986平方米,每批次能烘干160吨稻谷;配备日产150吨的先进自动化大米加工线,每年加工销售富硒大米8000吨以上;新建容量达882立方米的存储仓,总容量可储存1000吨稻谷。合作社的“掌舵人”李燕萍,作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新时代新型农民的杰出代表,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
浦北县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
(一)藏粮于技,推广应用现代化种粮技术。2024年,合作社依托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项目,建设育秧中心、扩建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大米加工中心,购置育秧播种机、自动供盘机、轨道运输机、烘干机等机具设备65台(套),投资建设自动化育秧温室、稻谷烘干车间,自购大型拖拉机和飞防无人机,实现单季育秧能力2000亩以上,烘干能力160吨/批次,加工能力150吨/日,粮食仓储容量882?,仓储能力480吨。合作社抓好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应用水稻增密增穗、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水气平衡技术推广、无人机病虫害统防统治、“一喷多促”等先进技术,推行统一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服务保障周边5个乡镇数百农户“种粮无忧”。
▲左右滑动
(二)藏粮于地,钻研创新丰粮增收模式。合作社探索建立“党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早晚造轮种模式,早造种植芋头,晚造种植优质稻,在冬闲田试种马铃薯等作物,创新了“稻—稻—薯”“芋—稻—薯”等粮食生产模式,打造了“万元粮田”。合作社立足福旺镇土壤富含“硒”元素的优势,采取“机械+人工”的生产方式及“合作社+产业+脱贫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建立农业生产基地、为脱贫户免费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签订保价回收协议等形式,发展“富硒”农业,从最初的种植水稻、芋头等品类,向马铃薯、莲藕、草莓、辣椒等扩展,于2017年获得富硒芋头认证,2018年获得富硒水稻认证,2023年9月获批自治区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
(三)藏粮于民,引领带动农户种粮。在福旺镇北兰、莞塘、福旺、凤山、下垌等村和小江街道和平村建立面积1009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创建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区1.8万亩,通过免费发放稻种、免费育秧、技术支持、保价收购等方式,带动了300多户农户种粮,辐射面积超2万亩。2024年开展水稻耕、种、管、收、烘干等环节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0434.24亩。其中机耕966亩、机械化育秧作业面积4471.67亩、机械化插秧作业面积3587亩、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7887.73亩、机械收割965.14亩、机械化烘干作业吨数 2556.7亩(烘干1022.6吨,按每吨稻谷折算2.5亩计,则机械化烘干作业面积为2556.7亩)。
▲左右滑动
(一)经济效益
1.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后增加的收益。采用全程机械化操作种植的水稻,结合推广增密增穗等技术,增加了产量,经农业部门测产验收,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水稻,产量为506.4公斤/亩,常规人工种植的,产量为496.5公斤/亩,比常规种植增产9.9公斤/亩,稻谷按3元/公斤计,增收29.7元/亩,示范推广17877.54亩,增收53.1万元。
2.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加工增值效益,通过大米精加工,大米质量得到了提高,提升大米品质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品质提升后每公斤可提高 0.15元,亩产量按506.4公斤计,则增收75.96元/亩。示范推广面积17877.54亩,增加收益135.8万元。综合上述,节本57.63万元,增收188.89万元,节本增收493.05万元,节本增收308.66元/亩。总营业收入3585.05万元(产量按506.4公斤/亩计,17877.54亩产出稻谷9053.18吨,按出米率60%计,产出稻米5431.9吨,每吨批发价6600元,总收入3585.05万元)。
大米精加工
(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有效突破本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烘干瓶颈,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浦北县水稻产业发展提供机械化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以建设水稻产业中心为基础,面向广大农户推广生产优质水稻,集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以“公司+基地+农户”为运作模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价值链的产业群。形成的“浦福源”品牌可增加当地稻米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增强了农户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水稻种植的热情和信心,也为浦北县探索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米包装车间
(三)生态效益
通过建设无公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减少水田弃耕数量,增加农户收益。实现示范区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提供质量安全的大米。在示范基地采用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技术和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可显著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和使用次数,从而起到保护土壤质地不受破坏,降低化学农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来源 | 自治区农机中心
作者 | 黄云艳
编辑 | 孔悦然
审核 | 黄 严 吴 军 邓 达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选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