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融合驱动糖料蔗机收提质增效
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
在广西蔗糖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关键转型期,糖料蔗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变革,已成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激活产业动能的核心抓手。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扶南东亚”)作为行业先行者,在2024/2025榨季交出亮眼答卷:联合机收入厂量达19.05万吨,占总进厂量的15.4%,稳居全区首位;不仅斩获千万元以上政策奖补,更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机收发展模式,为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筑牢基础:农机农艺
协同的系统化布局
扶南东亚深刻认识到,机械化收获并非单一环节的技术替代,而是覆盖“种植—运输—加工”全链条的系统性工程。公司以“现代农场”模式为核心,从品种、种植、运输、加工四端精准发力,搭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发展根基。当前,公司已成立扶南蜜朋农业公司,计划三年内将自营现代农场面积拓展至5万亩,从品种选择、种植规范到收获标准开展全流程优化,进一步助力糖业高质量发展。
1.优化种植适配性:针对传统种植行距不适配联合收割机的问题,自2023/2024榨季起,公司创新推出“1.5米以上种植行距每亩补贴100元”的扶持政策。通过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组织蔗农实地参观学习,引导种植大户及普通蔗农主动调整行距与田间管理模式。目前,1.5米行距现代农场面积已达约6万亩,为机械化作业扫清前提障碍。
2.推广宜机化品种:聚焦机收适配性,重点引进推广适合机收的甘蔗品种——桂糖44号,当前该品种种植占比已达8%;计划未来3年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将占比提升至15%,从品种源头提升机收效率与质量。
3.强化运输保障力:明确要求原料蔗运输车辆均需适配机收蔗承载需求,通过科学调度确保作业机队高效运转;同时优化车间生产流程,保障压榨车间每日可吞纳机收蔗5000吨,在有限榨季内最大化接收机收蔗入厂。
4.提升加工承接力:秉持“成为中国制糖行业最具增长活力、可持续发展领先者”的目标,公司为生产线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创新采用“二步法”压榨工艺,大幅提升机收蔗加工适配性,从根本上破解“机收易、加工难”的行业痛点。这种“前端种植适配机械、后端加工承接原料”的双向布局,为机收规模扩大提供坚实保障。
二、创新机制:多方联动的
市场化驱动
为彻底打消蔗农顾虑、充分激活机收主体活力,扶南东亚构建“政策激励+精准服务”双重驱动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机收模式落地见效。
1.优化政策激励:推出梯度化联合机收优惠扣杂政策,明确划分责任边界:含杂质3%以内(含3%)由公司全额承担;杂质含量3%—10%的部分,实行“蔗农70%+机收队30%”分摊;杂质含量超出10%的部分,由机收队全额承担。该方案既彻底消除蔗农对机收蔗品质扣罚的担忧,又倒逼机收服务队主动提升作业质量。在此基础上,增设“单机收获量奖”“机组收割质量奖”,形成“量质并重”的激励导向,充分调动机手提升作业效率与质量的积极性。
2.强化精准服务:在机收作业量保障上,建立全流程协调机制。榨季前组织专业团队实地核查,摸清地块条件,按属地原则将作业面积精准分配给170台联合收割机组成的机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成立专业机收服务队、设立机收专员岗位,由蔗区农务人员一线驻点协调,实时解决蔗农与机组的衔接问题、监督机械设备日常维护,确保每日机收量满足生产需求。此外,开通机收蔗入厂排队绿色通道,将甘蔗从田间到工厂的转运时间从36—48小时压缩至10小时以内,显著降低原料损耗,保障甘蔗新鲜度。
三、科技赋能:技术人才
支撑的专业化发展
扶南东亚将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培养作为提升机收水平的核心抓手,以专业化能力夯实机收发展底气,推动机收模式向“精、准、高”升级。
1.引入优质技术与设备:充分发挥中泰合资企业优势,聘请2位泰国资深专家常驻指导,在种植规划与机收衔接、机械操作优化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主动购置配备精准智能控制系统的迪尔570大型联合收割机,其高效切割系统可同时提升收割效率与质量,为蔗区机收设备选型树立示范标杆。
2.深化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采取“示范引领+多元培训”模式,多批次选派技术骨干赴崇左蜜朋自营现代农场,开展“种—管—收”全流程学习与实操;再集中对农务团队开展现代农场课程培训,充实团队甘蔗种植管理专业知识。同时,通过现场观摩会、微信公众号技术推送等形式,每年开展数十场技术培训,逐步转变蔗农传统种植收获观念,培育出一批“懂农机操作、通农艺管理”的新型农业人才。目前,公司培育的500吨以上产量种植大户达214户,其中约40户自购联合收割机,为规模化机收提供重要载体。
来源 | 自治区农机中心
编辑 | 李志农 孔悦然
审核 | 吴 军 彭滨滨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