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效率、优化体验、拓展场景,人工智能正重塑现代农业生产逻辑和发展范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打开广阔空间。作为农业大省区,广西正加快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是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农业的优质“试验田”和辐射东盟“人工智能+农业”的前沿阵地。
11月3—7日,刘少军、谢华安、赵春江、罗锡文、喻景权等5名深耕农业科研一线的两院院士,先后接受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专访,围绕“AI+农业”主题共话技术研发重点与产业转化之道,以权威视角为广西乃至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AI能否“爆改”农业?适配与落地是核心
“AI在农业领域并非‘万能钥匙’。”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学专家喻景权指出,产业应用层面需正视AI的工业属性与农业特性的适配问题,应从产业性质、领域潜力、地方实践三方面把握两者融合的底层逻辑。
AI脱胎于工业生产,擅长应对标准化、流程化场景,能在固定范式中高效发挥作用。但农业生产截然不同,受地形、气候、作物品种等多重变量影响,场景复杂多变,难以实现完全标准化,这决定了AI在农业应用中不能照搬工业模式,否则只会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基于这一特性差异,喻景权提出需明晰AI在不同农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潜力。畜牧业、水产业生产场景相对可控,更易建立标准化流程,AI应用推进更顺畅、前景更明朗;而种植业面临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加上作物生长受天气、土壤等动态因素影响,AI技术落地难度极大,需更长时间探索适配。
喻景权强调,广西发展“AI+农业”不能盲目追高大上。应先避开种植业复杂痛点,在适配性更强的畜牧业、水产业率先探索,积累经验后再针对性攻关柑橘、芒果等特色作物的AI应用难题,核心是立足自身产业特色,让技术跟着需求走。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罗锡文看来,AI+农业离不开扎根实践、以人为本。“我搞农机,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脱鞋下田踩一踩,感受泥巴的深度和松软度,才知道机械作业效果好不好。”他表示,AI与智能装备最终要服务于田间生产,不沾泥土的技术无法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AI+农业的价值远不止于助力增产,更在于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现实困境。”罗锡文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和副业化现象日益突出,对粮食安全构成新挑战。而AI赋能的无人农场技术,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把人从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
罗锡文相信,AI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能让种地变成体面、轻松、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既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吸引并留住年轻人,让农业焕发生机与奔头。
AI让育种“少熬10年”?传统与现代双向赋能是关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动辄数十年的育种周期,一直是行业亟待突破的痛点。深耕杂交水稻育种数十年,培育出“汕优63”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认为,AI有望让育种进度提速增效,关键前提是不能脱离传统育种经验与田间实践,需实现“传统智慧+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以水稻为例,育种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兼具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广适性的综合品种,这离不开长期田间实践的积累。”谢华安指出,“汕优63”连续多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靠的正是多年在病害区反复筛选,以及对不同生态区气候、土壤条件的精准把握。
“AI的价值在于高效处理海量基因数据、表型数据,快速定位关键性状关联,把过去人工数年才能完成的筛选工作压缩到数月。”谢华安强调,这一过程的数据必须源于田间实测,不能依靠实验室模拟。
谢华安表示,协作是驱动AI+育种落地见效的关键。应促成擅用AI的年轻科研人员与育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合作,将历史种植数据、病害抗性记录与现代算法融合;同时重视多学科力量,整合数据科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等不同领域资源,展开协同攻关。
针对广西农业实际,谢华安建议,广西推进AI+育种要贴合本地需求,聚焦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品种适配性,通过技术与实践的双向验证,让培育出的品种经得起自然和市场的检验,既提速又提质。
“在本地特色作物的品种选育方向上,AI大有可为。”喻景权表示,AI强大的生物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可让育种从“看见之后再选择”到“先预测再验证”,有望将选育时间缩短几年甚至十几年。
喻景权提醒,推进AI+育种,人才是核心支撑。可在高等教育阶段,为生物育种相关专业增设AI课程,培养既懂AI技术又精通品种选育的本土人才,让他们扎根田间收集数据、优化算法,避免技术“悬空”。
农机生产智能化:不搞一刀切,聚焦本土与东盟
种子好更要种得好。通过AI赋能农机装备与技术方法,解决农民“种得好、成本低、效益高”的实际需求,是多名院士的共识。
“广西水产养殖已形成千亿级产业,设施养殖基础扎实,但高密度养殖带来的病害风险是突出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专家刘少军指出,水产养殖领域的良法智能化要兼顾技术效能与生态平衡。
刘少军表示,AI赋能水产良法,不能只追求高密度、高产量,还要实现设施养殖生态化。具体来看,AI可实时监测养殖水体的溶氧量、pH值、氨氮含量等指标,自动触发增氧、换水设备,避免因水质恶化引发病害;结合大数据分析养殖品种的生长规律,优化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减少饲料浪费和水体污染。
“但技术不能脱离生态本质。”刘少军强调,AI调控需搭配生态优化措施,比如用陶瓷材质替代塑料养殖设施,减少有害物质释放;在养殖池内种植水草、投放有益微生物,构建小型生态系统;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盲目追求产量导致的生态失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长期聚焦智慧农业技术研发,针对广西推动AI赋能农机装备的发展方向,他多次强调:“农机智能化不能一刀切!这一过程中会面临技术复杂、成本高、规模化难等难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定制化发展。”
“研发适配本地化的AI+农机方案,不仅能服务本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还能成为面向东盟的技术输出样板。”赵春江表示,“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农业生产情况与东盟国家诸多互通,先进农业技术完全可在当地推广。”
当前东盟国家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涨等问题,迫切需要广西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赵春江强调,可通过技术与产品输出转移核心技术,借助技术培训与友好交流巩固合作关系,以“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构建良性经济循环。“未来,广西完全能成为面向东盟的农业技术产品输出高地,这不仅有可能,而且一定能实现!”
来源 | 广西日报
作者 | 付玮烨 邱石佑 杨灵烨 莫 迪
编辑 | 孔悦然
审核 | 吴 军 吴鑫凤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选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