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崇左市宁明县春来好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崇左市首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具备日育秧500亩、日插秧500余亩、单批烘干386吨能力,水稻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社会化服务超4万亩。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托管服务”模式,对外提供“订制+保姆式”服务,实施“五统一”精细管理,创新实用高效的工厂化育秧技术。合作社打造了“春来好”“骆越余粮”等大米品牌,提高溢价,先后被认定为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西十佳农机应急救灾保障服务组织等。
宁明县春来好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11月,合作社基地位于崇左市宁明县明江镇,现有社员64人,农业机械124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台,水稻联合收获机8台,乘座式调整水稻插秧机10台,植保无人机2台,灌溉设备9台,水稻育秧设备4套,水稻烘干机12台,移动式烘干机2台以及稻谷加工中心设备等,农业机械价值1100余万元。
合作社基地经营场地16.9亩,建设有1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基地内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谷物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加工中心各1个,建设智能炼秧大棚5个。育秧中心每日可完成工厂化育秧500亩(大田),每日机械化插秧服务能力500余亩,烘干中心单批次烘干稻谷386吨。近年来,年平均提供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万亩以上,服务区域立足宁明县,辐射至崇左市各县区,是崇左市首家也是唯一一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该社同时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是集农业种植、农机化技术培训、全程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农机服务组织。先后被认定为崇左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西十佳农机应急救灾保障服务组织等。
(一)提升服务专业化。合作社基地是宁明县中国农技推广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示范基地。合作社坚持“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人把专门的事干专业”,努力提高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一是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围绕水稻耕种管收烘干等各生产环节,向农户或村社、农业企业提供“订制式”技术方案和“保姆式”作业服务。二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教授免费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每年召开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植保飞防、机械收割等培训会,累计召开培训会20多场次,累计培训农民、种植大户和相关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三是注重跟踪服务。坚持探索制定并实施托管服务工作制度,根据服务合同,做好风控预案记录节本增收数据对比,注重客户满意度,跟踪服务效果,全程提供技术咨询指导。
(二)加强管理精细化。合作社致力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水稻耕作、播种、育秧、插秧、植保、烘干、加工等环节精细化服务。合作社年承包水田2000余亩,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生产基地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育秧时,使用软盘新技术,通过软盘育秧机,流水线作业,运输轨道机输送秧盘,直接在大田育秧。田间管理,同样使用无人植保飞机高速高效作业技术,控制草害病虫害。两种新技术使用,节本提速明显,也保证了产量,亩产干谷达485公斤。
(三)注重发展品牌化。合作社通过大米加工服务全产业链集成化与标准化,通过建设现代化加工中心,集成烘干、去石、碾米、抛光等工序,实现稻谷加工自动化。通过统一标准与品牌化运营,建立订单农业模式,对水稻品种、种植、烘干、收购等环节统一标准,打造“春来好”“骆越余粮”等品牌大米,提升市场溢价能力。
(四)探索服务创新化。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跟踪、探索节本高效工厂化育秧技术,根据本地特色开展工厂化育秧,先后使用了育苗精量播种机、移动式水稻播种机、流水线播种机等机具,尝试使用各种床土处理设备,使用泥土、纯基质、泥土与基质比例搭配等,摸索出实用高效的工厂化育秧方法,人力成本减少60%—80%,出苗率提高10%—20%,亩均成本降低100元以上。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推动合作社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发展。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托管服务”模式运营,同时建立“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联动服务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为周边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2.5万元。
(五)各环节机具图片
▲左右滑动
(一)经济效益:节本增收显著,产业效益跃升。通过集成先进设备与技术资源和专业化托管服务,解放农户生产力、改良种植条件,实现水稻亩均增产20%左右,增收100元以上;同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亩均节药20%、节肥30%左右(减少化肥投入20—30公斤)、减少用工50%以上,实现每亩综合节本增效330元以上。坚持以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服务为核心,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努力为水稻生产节本增效,提升整体产业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共享发展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基地建设、机械化服务和水稻种植等环节,优先为脱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17年以来,累计为当地56个脱困户提供工作岗位,每年提供约2820人次就业机会,岗位日工资达120元以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力量。以托管服务为抓手,有力带动小农户融入水稻产业现代化,改变其对现代农业服务的认识,有效调动其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引领带动小农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积极探索“产学研推用”和“工农”融合路径,提升服务能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促进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普及,加快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进程。
(三)生态效益:绿色转型加速,耕地质量提升。在服务过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集中育秧提高了育秧盘利用率,专业化托管服务显著降低化肥、农药投入和人工依赖,亩均节药20%、节肥30%左右、减少用工50%以上,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服务地块土壤板结退化现象明显好转,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改善,取得良好生态效益,有力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来源 | 自治区农机中心
作者 | 黄云艳
编辑 | 孔悦然
审核 | 黄 严 吴 军 彭滨滨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选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
